“我的想法是还得依靠国家的惠农补贴政策,不管玉米价格多少,国家都会有相应的惠农补贴政策帮助咱,怎么也不能饿死咱老百姓吧?要不咱老百姓种地得依靠谁啊?”两年前,在科右前旗俄体镇双花村采访时,农民邓健对笔者说。当年,邓健选择种植玉米后,因旱情而颗粒无收。
“我今年又和荷马糖业签订了种植订单,把玉米地改种成甜菜。咱也不能啥都指望着国家呀!”在村里人的带动下,本来对种植甜菜很排斥的邓健最终也加入了种植甜菜的队伍。不过,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当近日笔者和邓健聊起去年种植甜菜的收成时,他竟还有些小感慨,感慨来自于订单农业的顺势而起,来源于一亩地种植甜菜的纯收入比种植玉米高出700元至800元价格的“小确幸”。
这是笔者三年前后对双花村农民邓健的采访,当时他只想通过政府政策解决种地收入的诉求得到了很多村民的共鸣。如今,他的观念彻底转变了,而且很多村民也都同他一样通过政府引导改变种植结构来提高收入。
“在保障口粮安全的前提下,按照‘稳粮增经扩饲草’的要求,突出绿色、精品、高端,推进产加销深度融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走上了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之路。”前旗旗长李振林这样总结目前农业的发展路径。
粮食生产是前旗的一大优势,也是前旗的一张王牌。近年来,前旗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生产由追求高产向优质高效转变,2017年虽然缩减了玉米种植面积30万亩,但粮食产量仍然稳定在25亿斤以上,牢牢端起了自己的饭碗,稳粮促增收迈出了坚实步伐。
“如果说,前几年的玉米结构调整工作还处于探索过程中,农民对政策和市场还有一个适应过程,那么现在,农民们对产业结构调整都做着积极的准备。”前旗农牧业和科学技术局局长刘文明说。
通过两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前旗大部分农民对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发展特色产业、高品质、高端市场、高效益的“一特三高”为引领的产业已经接受,对政策的依赖性也比以往低了许多。这一点,前旗大石寨镇三星村村民孙显富极有说服力,60多亩林果地一年收入30多万元,不仅有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还与企业签订了订单。更高兴的是,因为成林成片的果林花开、果红遍地,孙显富还搞起了乡村旅游,收入大大增加。
在土地收益大打折扣的情况下,林果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渐显露主导地位的优势。随着订单农业落地生根,农民们的烦恼迎刃而解。“今年流转土地5500亩种植谷子、菜薯、甜玉米,采用‘集中连片+分散’种植的模式,70余户农民一起搞订单农业种植,每亩纯收入800余元。”前旗俄体镇村民付希贵信心十足。
在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展翼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内,西红柿、黄瓜等挂满枝头,合作社负责人齐晓景正指导着社员采摘蔬菜。她告诉笔者:“我们依托传统农业种植,依靠农业科技创新,现已发展成为集绿色种养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体。”如今,平安村已经成为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建设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实现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
如今,为让农业有文化说头、有景观看头、有休闲玩头,让农民有更多赚头,前旗积极培育的“互联网+”“旅游+”“生态+”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了农业与旅游、文化、体育等深度融合,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带动农户进入产业链、分享利益链、拓展增收空间。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建好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农业已初显生态涵养功能、休闲观光功能、文化体验功能的综合产业功能,三产的融合发展激活了农业发展新动力,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也日益凸显。(时秀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