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水果也出现在了北方的大棚里
技术人员在修剪秧苗
果蔬飘香迎客来
乌兰浩特市立足“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的目标,不断激发农村的生机与活力,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的首要条件是产业兴旺。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乌市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城郊型精准、高效、休闲、观光”的现代农业。
说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不得不提乌市的设施农业。在葛根庙镇设施农业园区,笔者看到,原来只有在市场中、超市里看到的南方果蔬,如今却出现在了我们当地的大棚里。
冬季的乌市,室外温度直逼零下20摄氏度,但葛根庙镇设施农业园区的“南果北种”示范棚内,却是暖意融融、新绿冉冉,一颗颗芳香袭人的百香果缀满了藤蔓,甚是惹人喜爱。
“这就是葛根庙镇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一个新思路——南果北种。”葛根庙镇党委书记李英坤介绍,如今,“南果北种”已经成为该镇农旅结合的一个典范。亚热带水果栽植到北方的温室大棚后,没有四季之分,每个季节都会有花有果,可以充分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在温室大棚中,与“高颜值”的热带水果相比,本地果蔬也不甘示弱,同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眼下,种植户王凤国大棚内的小柿子也迎来了采摘期。一串串或火红或金黄的小柿子缀满了枝头。说起温室大棚的收益,王凤国算了这样一笔账:“我这个大棚栽了1200株西红柿苗,每株秧苗产量能达到10斤左右,目前采摘价格是20元一斤,除去投入和损耗,这个棚收入达到6万元应该不成问题。”
据王凤国介绍,小柿子进入了采摘期后,不仅吸引了本地市民前来采摘,还有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节假日喜欢带着孩子过来采摘游玩,能够让孩子见到水果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我觉得也是很有意义的。”市民邰红丽这样说。
据了解,始建于2011年的鄂尔多斯援建项目葛根庙镇设施农业园区,占地2500亩,总投资1.25亿元,共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700多栋,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种植率达到92%。
“初步掌握了大棚种植技术后,大棚种植户们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我们镇还充分把产业发展与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设施农业园区这个载体和平台,实现了贫困户的‘四个一’:一户一人进棚种菜、一户一人务农务工,一户一人入舍养畜,一户一人易地安置。”葛根庙镇党委书记李英坤表示,下一步,该镇将继续加大力度发展设施农业,把抓生产技术的能人培养起来,把闯市场、善经营的能人培养起来,把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起来,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
设施农业的发展只是乌市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缩影。2018年以来,乌市持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满足居民“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需求为重点,着力建设水稻、果蔬等生产基地,不断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供给。
一块稻田香满坡,一碗米饭香满桌。乌市不断发展壮大水稻种植产业,全市水稻种植面积逐年递增,成为除玉米外的主要农作物。乌市不仅利用水稻种植打造了万亩稻田景观,还充分整合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等资源,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新型模式,不断提高水稻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培育出了地标性绿色品牌“乌兰浩特大米”。
可以说,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庭院经济、“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动力。
近年来,乌市进一步拓展农民群众思路,引导农民合理利用自家的“房前屋后”搞特色庭院经济,全面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从而促进农牧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真正让农民群众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
据统计,2018年,乌市重点打造了太本站镇建设村韭菜、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先锋村庭院有机水稻、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庭院笨鸡等庭院经济示范村6个,每个村培育示范户200户,共计发放各类蔬菜秧苗24万株。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乌市,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成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者和主力军,乌市盈收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忠生就是新型农民中的一员。
“在大连上完大学后,感觉家乡发展得特别好,就燃起了回乡创业的梦想。我们的土地和水资源很有优势,但是水稻种植的机械化、科学化水平低,种植不成规模。所以我就想着成立一个合作社,带着大家一起干。”高忠生说。
有想法、善学习、干劲儿足是乌市新型农民的共同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也变得越来越宽泛。很多农民朋友学习植、养殖技术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打开手机通过网络在线直播,就能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如今,在乌市的农村,种地变得越来越现代化,无论在生产方式上,还是发展观念上,更多像高忠生一样的新型农民更愿意尝试和接受使用先进农机、引进优良品种、采用新技术。
不仅如此,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乌市广大农民的精神风貌也在发生着变化。原来背着双手闲转的男人们也有了新去处,各嘎查村的草原书屋里常常挤满了人,村头大树下的“闲话摊”成了探讨种地经的“交流点”,碰撞出的思想火花点燃了一个个小康梦。
|